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核心业务拆解
1. 产品形态:从APP到“无感服务”
- **C端应用**:社交、电商、短视频、在线教育、数字健康 - **B端工具**:SaaS、PaaS、低代码、RPA、数据中台 - **无感服务**:刷脸支付、IoT语音交互、边缘计算网关,用户甚至感觉不到“软件”存在 ---2. 技术底座:云、数、智、链四大关键词
- **云**:公有云、混合云、Serverless,解决弹性伸缩与全球部署 - **数**:实时数仓、湖仓一体,让PB级数据秒级可查 - **智**:大模型、AutoML、AIGC,把AI从“算法”变成“自来水” - **链**:联盟链、隐私计算,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 ---3. 盈利模式:羊毛出在“场景”里
- **订阅制**:Office365、Notion、Figma,按席位/月续费 - **抽佣制**:电商平台、打车软件、外卖平台,按GMV或订单抽成 - **增值制**:基础功能免费,高级功能、专属流量、定制皮肤付费 - **数据制**:脱敏后的行业洞察报告、精准广告、金融风控模型 ---如何判断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是否靠谱?
1. 看团队:技术基因与商业落地并重
- **CTO背景**:是否主导过百万级并发系统?是否发表过顶会论文? - **销售VP背景**:是否把SaaS年续费率做到90%以上? - **创始人组合**:技术+商业+行业“铁三角”最稳 ---2. 看数据:别只盯估值,盯这三张表
- **ARR(年度经常性收入)**:>30%增长才算健康SaaS - **NDR(净收入留存率)**:>110%意味着老客户越付越多 - **Burn Multiple(烧钱倍数)**:融资每烧1美元能带来多少美元ARR,<1.5倍为佳 ---3. 看合规:隐私、安全、资质一个都不能少
- **国内**:等保三级、ISO27001、可信云认证 - **跨境**:GDPR、SOC2 Type II、CCPA - **行业**:金融需央行备案,医疗需互联网医院牌照 ---实战:三分钟评估一款互联网产品
Step1 体验三板斧
- **30秒冷启动**:能否用游客身份体验核心功能? - **3分钟上手**:首次引导是否只聚焦一个Aha moment? - **30分钟留存**:是否有“任务—奖励—再投入”闭环? ---Step2 拆技术栈
- **前端**:React/Vue/Flutter,是否支持PWA与小程序同构? - **后端**:微服务还是Monolith?是否采用Service Mesh治理? - **数据**:ClickHouse还是Snowflake?实时延迟能否<200ms? ---Step3 问 *** 三个尖锐问题
- “如果我明天要导出全部数据,多久能完成?” - “系统出现P0故障,SLA赔偿方案是什么?” - “贵司最近一次第三方渗透测试报告能否公开摘要?” ---常见误区:避开这些坑,预算省一半
- **只看功能列表,不看集成能力**:再炫酷的报表,如果无法对接现有ERP,就是孤岛 - **迷信“大厂光环”**:大厂的边缘业务可能随时被砍掉,中小厂商的拳头产品反而更专注 - **忽略TCO(总拥有成本)**:SaaS首年折扣低,次年续费翻倍;私有化部署硬件+运维成本可能更高 ---未来三年值得关注的细分赛道
- **AIGC+垂直场景**:法律合同自动生成、医疗影像报告AI撰写 - **Web3基础设施**:分布式身份DID、可验证凭证VC,解决跨平台账号互通 - **绿色计算**:液冷服务器、碳排放监控API,帮企业做ESG披露 - **数字人中间件**:把3D建模、口型驱动、知识库打包成SDK,让传统企业一周上线虚拟 *** ---结尾思考:选择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选择“时间杠杆”
当你把时间投入到一款产品时,其实是在购买未来的效率红利。 **好公司会把技术复利转化为用户复利**,让每一次更新都放大你的竞争优势; **坏公司则把营销泡沫包装成创新故事**,最终让用户为试错买单。 下一次评估互联网科技产品时,先问自己: “它能否让我和我的客户,把时间花在更有创造力的事情上?”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