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常德为何被称为“川黔咽喉,云贵门户”?
常德地处洞庭湖平原与武陵山过渡带,自古是水陆要冲。战国时楚将庄蹻伐滇,在此屯粮;秦代设黔中郡,控扼湘西北;明清漕运、盐运皆经沅水入常德,再转陆路进云贵。正因“**一江锁钥,三省通衢**”的地理优势,常德成为兵家必争之地,也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史话。

二、屈原在常德留下了哪些传说?
《楚辞·涉江》云:“乘舲舟余上沅兮,齐吴榜以击汰。”学者考证,屈原流放路线正是沿沅水过常德。民间流传三大细节:
- “招屈亭”:常德城区老堤障外曾立亭,传为渔父击桨唱《沧浪歌》处。
- “三闾桥”:屈原投江消息传来,常德百姓三日不食,于穿紫河建桥纪念。
- “橘颂洲”:屈原在此写下《橘颂》,洲上橘树至今被称“屈子橘”。
这些故事虽难尽考,却让常德与《楚辞》血脉相连。
三、常德会战:一座城如何拖住十万日军?
1943年冬,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,集结十万兵力进攻常德。守军第74军57师8000余人依托城垣血战16昼夜,**弹尽粮绝仍逐屋巷战**,最终仅剩200余人突围。会战意义何在?
自问:为何说“常德会战”是东方斯大林格勒?
自答:此役粉碎了日军“速取常德、直捣重庆”的企图,为盟军反攻赢得半年宝贵时间。至今常德会战烈士公墓仍可见弹痕累累的“**中华血垒**”四字。
四、刘禹锡在常德写下哪些千古名句?
唐代朗州(今常德)十年贬谪,刘禹锡写下200余首诗,占其全集三分之一。最脍炙人口者:

- “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”——《秋词》一改宋玉悲秋传统。
- “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”——《竹枝词》以常德俚语入诗,开文人竹枝先河。
- “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”——被后世誉为“最豪迈的秋诗”。
朗州司马任上,他还重修德山乾明寺,至今寺内碑廊可见“禹锡笔迹”残石。
五、闯王李自成常德之谜:真死还是假死?
1645年,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后,官方称其“自缢”。然而《常德府志》载:**“闯王夜渡洞庭,匿德山为僧,号奉天玉”**。石门县夹山寺出土奉天玉和尚墓,其随葬龙纹鎏金铜炉与皇家规制暗合,墓塔碑文“**子非子,龙非龙**”更添悬疑。若属实,常德便隐藏了改写明末史的大秘密。
六、宋教仁常德求学路:少年如何立救国志?
1888年,6岁的宋教仁随父从桃源徙居常德城,就读于**“常德育英书院”**。书院山长瞿方梅以《扬州十日记》《嘉定屠城纪略》为教材,少年宋教仁读后“**夜不能寐,拔剑斫柱**”。1903年,他以常德府试之一名考取武昌文普通学堂,自此踏上革命之路。今日育英书院旧址墙上,仍嵌有其手书“**砥柱横流**”石刻。
七、常德河街:一条老街的千年烟火
河街始于战国,盛于明清,因沅水、澧水交汇得名。老常德人言:**“不上河街,枉来常德”**。清末民初,这里云集晋、陕、赣、徽四帮十八大会馆,**“麻阳街木簰,苏家渡油篓”**的号子昼夜不绝。抗战时河街被毁,2016年依《清明上河图》格局复建,沈从文笔下的“**吊脚楼、油粑粑、船夫曲**”得以重现。
八、孟姜女真的哭倒过常德长城吗?
湘西北流传“孟姜女澧州哭长城”版本:秦时孟姜女寻夫范喜良至澧县嘉山,哭崩长城八百里,澧水为之倒流。考据者认为,此“长城”实为秦代防御苗疆的**“黔中障塞”**遗址,位于今常德桃源与张家界交界处。嘉山现存**“望夫台”“洗衣石”**,石上泪痕状凹痕被地质学家解释为冰川擦痕,却无碍百姓年年祭祀“姜女娘娘”。
九、车胤“囊萤夜读”发生在常德哪里?
《晋书》载车胤“恭勤不怠,家贫无油以继晷,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”。其故里为今常德澧县车溪村,村南**“囊萤台”**遗址尚存,台周遍生黄背草,入夜仍有萤火飞舞。清代澧州知州何璘立碑:“**台倾萤散光不灭,书在人在道自存**”。
十、常德德山“善卷让王”为何被孔子点赞?
《庄子》载:“舜以天下让善卷,善卷曰:‘余立于宇宙之中……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逍遥于天地之间,而心意自得。’遂不受。”善卷隐居德山,以德化人,山因此得名。孔子周游列国时特来拜谒,赞曰:“**善卷,有道之士也!**”德山乾明寺后**“善卷坛”**至今香火不绝,坛侧古银杏传为舜帝手植。
十一、尾声:历史并未远去
从屈原的沧浪歌到车胤的萤火光,从刘禹锡的朗州秋词到宋教仁的砥柱之志,常德的故事不是尘封的档案,而是**流淌在沅水号子里、刻在德山石碑上、活在河街烟火中**的基因。下次路过常德,不妨在德山听一段善卷传说,去会战公墓献一枝菊花,到河街尝一块酱板鸭——**历史,就这样被一口一口咀嚼,一代一代传承。**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