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,距今约三千六百年;读音按现代汉语拼音为“jiǎ gǔ wén”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甲骨文的发现与命名
1899年,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中药“龙骨”上发现刻划符号,经比对确认为早期文字,遂以“甲骨”二字命名。甲骨指龟甲与牛肩胛骨,文即文字,合称“甲骨文”。
甲骨文的载体与 *** 流程
- 选材:多用腹甲与背甲,牛骨以肩胛骨为主。
- 整治:锯削、刮磨,使表面光滑。
- 凿钻:背面凿出椭圆槽,再钻圆窠,便于加热后产生裂纹。
- 刻辞:在裂纹旁刻下卜辞,内容含前辞、命辞、占辞、验辞四部分。
甲骨文的形体特征
象形程度
甲骨文保留大量图画痕迹,如“日”作圆中一点,“月”作弯钩形,直观反映自然物象。
结构规律
- 上下结构:如“祭”,上为“又”表示手,下为“示”表示神主。
- 左右结构:如“明”,左“日”右“月”会意光亮。
- 内外结构:如“囚”,外框象牢笼,内“人”表被拘者。
甲骨文的分期与断代
董作宾提出五期说:
| 期别 | 王世 | 书风特点 |
|---|---|---|
| 一期 | 武丁 | 雄伟峻拔,笔画粗壮 |
| 二期 | 祖庚祖甲 | 工整秀丽,转折圆润 |
| 三期 | 廪辛康丁 | 草率纤细,多简化 |
| 四期 | 武乙文丁 | 刚劲峭拔,刀法利落 |
| 五期 | 帝乙帝辛 | 严整匀称,趋于定型 |
甲骨文与后世汉字的关系
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体系,其形音义框架为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一脉相承。
- 形体演变:曲线变直线,圆转变方折。
- 部件稳定:如“水”旁在甲骨中作“氵”,至今未变。
- 六书齐备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假借、转注均已出现。
甲骨文的常见疑难字例
“贞”字为何多写为“鼎”形?
早期“贞”与“鼎”同源,因占卜时以鼎为礼器,借鼎形表“卜问”之意,后分化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“羌”字为何从“羊”从“人”?
商代以游牧民族为“羌”,羊为其经济命脉,故以羊饰人形表示族群。
甲骨文的现代价值
- 历史研究:补史之阙,证实《史记·殷本纪》世系基本可靠。
- 文字学:揭示汉字构形规律,为古文字考释提供坐标。
- 书法艺术:刀笔交融的线条美启发现代创作。
- 文化认同:三千年前汉字已能记录复杂语言,增强民族自信。
初学者如何入门甲骨文
之一步:识形——先掌握两百个高频象形字,如人、口、大、小、日、月。
第二步:辨音——利用形声字声旁推导读音,如“河”从“可”声。
第三步:通义——结合卜辞语境理解词义,如“征”在甲骨中专指商王征伐。
第四步:摹写——用毛笔或硬笔临摹拓片,体会刀法与笔意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常见误区澄清
甲骨文是否全是象形字?
否。象形字约占三成,其余为会意、形声等,形声字比例已接近四成。
甲骨文能否完整记录语言?
能。卜辞已出现主谓宾完整句式,且使用虚词“其”“于”“弗”等,语法与后世汉语一脉相承。
数字时代的甲骨文研究
借助高精度三维扫描与AI字形匹配,学者可在几分钟内比对数万片甲骨,大幅提高缀合效率;开放数据库如“殷契文渊”提供在线检索,普通爱好者亦可远程参与释读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