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淡生活怎么过_古文如何写

新网编辑 18 0

晨起推窗,见檐角残露,风过竹影,心下忽生一念:今人日日言“平淡是真”,却鲜有人能以古文状此平淡而不失其味。遂执笔研墨,自问自答,试为诸君铺陈一篇“平淡生活”之古文写法,既供案头清赏,亦佐SEO之需。

平淡生活怎么过_古文如何写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一、平淡生活之真义:何为淡而不寡?

问:平淡是否等于无味?

答:非也。平淡者,如白水,初啜似无香,细品则回甘;如素琴,乍听若无弦,久聆乃有余韵。

古人写“淡”,多借四时之景、日用之事。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不写悲喜,却于闲步久坐间透出淡远;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不提荣华,却在俯仰之际见得真趣。故平淡之核,在“有所不为”而“心有所寄”。


二、古文架构:如何铺排“平淡”而不散漫?

1. 起笔:以微景摄全神

古文最忌开门见山论理。可先拈一景、一事、一物,轻轻点开。

  • 景起:“晨光薄如纱,透窗棂而入,案头瓶花尚带夜露。”
  • 事起:“晨起汲井,辘轳声与鹊语相和,不觉莞尔。”
  • 物起:“旧瓷碗一,釉色剥落,盛粥犹温。”

2. 承笔:以人事衬闲情

景已定,须以人事映之,使“淡”有根。

平淡生活怎么过_古文如何写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示例句式

“邻翁负暄檐下,手持蒲扇,不言世事,惟指云影示孙:‘是马也,是山也。’童子仰首,目光随云而驰,少顷,云散,翁复阖目,若未尝言。”

3. 转笔:以淡语寄深味

平淡文字最怕一淡到底,须于无声处转出一层意思。

自问自答

问:如此琐屑,有何可书?

答:正因其琐屑,乃近人情;人情若得真味,便胜万语豪言。

平淡生活怎么过_古文如何写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4. 合笔:以余味作收

古文收束,贵在“似了非了”。可留一景、一问、一叹。

“日影西斜,炊烟渐起。余亦返舍,炉上汤沸,咕噜咕噜,若替人语。明日此时,汤仍沸,烟仍起,吾或仍坐此,听之而已。”

三、词汇锦囊:平淡而不平庸的字句仓库

现代语 古文替代表达 示例句
无聊 岑寂、寡绪 “午后岑寂,惟闻蝇飞。”
散步 信步、缓屐 “缓屐出篱门,苔痕上屐齿。”
发呆 兀坐、凝睇 “兀坐石阶,凝睇远岫。”
舒服 惬怀、熙然 “微风拂袖,惬怀若春。”
小事 细故、微务 “人生细故,皆成篇章。”

四、声律与节奏:让平淡生出音乐

平淡文字尤重声律。若句读长短得宜,则淡而有致。

技法一:长短句相间

“雨歇,瓦沟尚滴。——阶下蜗牛,负壳徐行,一痕淡白,如未干之墨。”

技法二:叠字与轻声

“风来,竹影斜斜;风止,竹影定定。”

技法三:虚字传神

“茶已半冷,犹未饮;书才数行,已忘言。”

五、自问自答:写作实操中的五个疑惑

问:如何避免写成流水账?
答:择其“最动心之一瞬”,余者删却。如张岱《湖心亭看雪》,只取大雪三日、夜往湖心亭一段,前后皆略。

问:是否需要引用典故?
答:可用,但须化典于无痕。如写“煮粥”,不必直引《齐民要术》,但云“米粒翻花,如泉眼之汩汩”,便得古意。

问:情感应藏还是露?
答:藏七分,露三分。露在不经意处,如“忽忆亡友,粥味微咸”,咸者泪也,却不直言。

问:篇幅多长为宜?
答:古文短篇以三百至六百字最耐回味;若欲铺陈,可仿《项脊轩志》,层层递进,终不过千字。

问:如何检验“淡”之真伪?
答:读罢掩卷,若心中似有余温,眼底似有余景,则真淡;若索然无味,则伪淡。


六、范例微篇:平淡一日之古文速写

晨起,日色在窗,鸟声碎碎。披衣出户,草色侵阶,露光点点如遗珠。老犬摇尾随行,至菜畦,见新韭已寸许,掐数茎,指染青香。归而煮面,水初沸,下韭,色翠欲流。对案而食,箸击瓷沿,叮然作响。食毕,曝书廊下,蠹鱼走纸,沙沙可闻。倦则倚竹椅,微寐,梦见童子放纸鸢于荒坡,线断,鸢堕,惊醒。日已斜,茶烟渐起,与邻翁闲话桑麻,不觉暮山紫矣。乃返室,点青灯,录此数行,纸墨生凉,亦若平淡之味,留在指间。

如此,平淡生活在古文中并非枯槁,而是“绚烂之极归于淡”。若能循上述之法,择景、炼字、审音、藏情,则平淡亦可成至味,且于搜索引擎之长尾词中,悄然占得一席之地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