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联考到底考什么?
艺术联考,又称“统考”,是各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统一专业考试,成绩合格即可报考大部分综合类院校及省内艺术院校。它既是校考的“通行证”,也是部分高校录取的唯一专业依据。 考试内容因省份与科类而异,但核心模块高度一致:

- 美术类:素描、色彩、速写(部分省加设计基础)
- 音乐类:声乐/器乐主项、视唱练耳、乐理
- 舞蹈类:基本功、剧目表演、即兴或模仿
- 传媒类:播音主持考指定稿件、即兴评述;编导考文艺常识、故事写作
各省评分标准差异大吗?
差异客观存在,但底层逻辑相通。阅卷老师最关注“基础扎实”与“个性表达”的平衡。以美术为例:
- 构图完整:物体比例、透视关系准确
- 明暗层次:黑白灰节奏清晰,避免“糊”与“花”
- 色彩关系:色调统一且冷暖对比得当
音乐类则强调音准、节奏、情感三要素;舞蹈类在软开度基础上,更看重“情绪传递”与“舞台调度”。
如何制定高效备考计划?
阶段一:基础夯实(7-9月)
每天3小时专业+1小时文化课,主攻基本功。美术生可拆分训练:
- 上午:石膏像结构素描,限时完成
- 下午:色彩单体塑造,研究笔触与调色
- 晚上:速写动态默写,积累20组常用姿势
阶段二:真题模拟(10-11月)
按省统考时间做全真模拟,严格计时、严格打分。完成后立刻复盘:
- 对照高分卷找差距
- 记录失分点,建立“错题本”
- 每周邀请老师一对一讲评
阶段三:冲刺拔高(12月考前)
减少新内容,反复打磨“拿手题”。音乐生可:

- 固定演唱/演奏顺序,形成肌肉记忆
- 每天15分钟视唱,保持耳朵敏感度
- 模拟考场噪音,训练抗干扰能力
文化课会被忽视吗?
不会。越来越多院校按“专业过线、文化排名”录取。以2024年某省美术类本科线为例:文化需达普通类二段线的75%,约380分。建议:
- 早读30分钟英语单词+文综知识点
- 晚自习刷高考小题,保持题感
- 利用碎片时间背政治大题模板
联考后还要参加校考吗?
取决于目标院校。“31所独立设置艺术院校”(如央美、国美、北电)仍需校考,且难度更高。若联考成绩全省前10%,可冲刺;若中等偏上,建议主攻承认联考成绩的985/211高校,降低风险。
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误区1:盲目追求“风格”
联考是标准化考试,“风格”必须建立在扎实基础之上。过早强调个性,易被判定为“基础薄弱”。
误区2:熬夜画通宵
睡眠不足会导致手部稳定性下降,色彩感知迟钝。23:30前入睡,比多画两张更有效。
误区3:忽视考试说明
每年大纲微调,如2024年某省速写新增“场景组合”。逐字阅读考试说明,避免“无效努力”。

家长如何提供支持?
- 心理支持:避免追问“考不考得上”,改为“今天想吃什么?”
- 信息支持:整理目标院校近三年录取线,做成表格贴在书桌
- 后勤支持:提前预订考点附近酒店,准备暖宝宝、折叠画架等应急物品
临考三天该做什么?
- 工具检查:水粉笔是否开叉?琴弦是否生锈?
- 证件复印:准考证、身份证各复印三份,分开放置
- 作息调整:按考试时间做模拟,避免“夜猫子”状态
联考结束后如何快速衔接文化课?
考完当天立刻收心,第二天开始文化课复习。可采取“3+1”模式:上午3小时主科(语数英),下午1小时综合,逐步加量。艺术生普遍英语薄弱,建议:
- 每天精读1篇高考真题阅读,划出高频词
- 背诵10个作文万能句型
- 用“艾宾浩斯记忆表”循环复习单词
最后一条建议
把每一次模拟都当成正式考试,把正式考试当成一次模拟。心态稳了,笔下自然有神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