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泽为何多次改名?背后藏着怎样的地理与政治密码?
翻开《淮阴市志》与《洪泽县志》,你会发现“洪泽”二字并非自古沿用,而是经历了**破釜塘—洪泽浦—洪泽湖—洪泽县—洪泽区**的漫长演变。每一次更名,都与黄河夺淮、漕运兴衰、行政区划调整紧密相连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洪泽历史名字时间轴:从先秦到现代的完整清单
- 先秦时期:泛称“富陵地”,因富陵山得名,属淮夷部落。
- 西汉元狩六年(前117年):置**富陵县**,隶属临淮郡,县治在今洪泽区西顺河镇。
- 东汉永平十五年(72年):富陵县废,地入**睢陵县**。
- 隋大业年间:开凿通济渠,破釜涧积水成塘,始有**破釜塘**之名。
- 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:改称**洪泽浦**,取“洪泽而渔”之意,属泗州临淮县。
-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(978年):设**洪泽镇**,为漕运咽喉,驻有“洪泽巡检司”。
- 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:陈瑄筑高家堰,**洪泽湖**正式定型,成为“悬湖”。
- 清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:析山阳县地置**洪泽县**,县治在高良涧,旋废。
- 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: *** 建**洪泽县抗日民主 *** **,属淮海区。
- 1956年:国务院批准复设**洪泽县**,驻高良涧镇。
- 2016年:撤县设**洪泽区**,隶属淮安市。
最容易混淆的三个古称:破釜塘、洪泽浦、洪泽镇
破釜塘:隋炀帝的“无心之作”
隋大业十二年(616年),隋炀帝杨广下扬州,途经破釜涧时遇暴雨,**“破釜沉舟”**典故即源于此。积水成塘后,民间直呼“破釜塘”,成为洪泽湖的前身。
洪泽浦:唐代漕运的“中转站”
唐开元年间,为转运江南粮赋,在破釜塘北岸设**洪泽仓**,因水面广阔如浦,遂改称**洪泽浦**。诗人白居易《隋堤柳》中“洪泽浦边春水生”即指此处。
洪泽镇:宋代的“经济特区”
北宋在此设镇,**“岁收商税万贯”**,与泗州、楚州并称“淮上三镇”。镇内建有**洪泽驿**,为汴京至扬州的必经之地,苏轼《发洪泽》诗可证。
---洪泽湖为何能“吞并”所有旧名?
答案在于**自然与人为的双重塑造**:
- 黄河夺淮:南宋建炎二年(1128年),杜充决黄河,泥沙淤积使破釜塘迅速扩张。
- 高家堰建成:明潘季驯“束水攻沙”,抬高水位,**洪泽湖面积从200平方公里增至3000平方公里**。
- 行政整合:清代将周边富陵、破釜、洪泽浦等地名统一归入**洪泽湖**体系,旧称逐渐淡出。
冷门但真实的别称:龟山、老子山、临淮郡的“隐形标签”
- 龟山:因湖中龟山岛得名,唐代《元和郡县志》载“洪泽浦中有龟山”。
- 老子山:传老子曾在此炼丹,明代《淮安府志》称“洪泽湖即老子山塘”。
- 临淮郡:汉代富陵县属临淮郡,故洪泽在诗文中有“临淮”代称,如刘禹锡《送李中丞赴楚州》“临淮旧将多”。
现代洪泽区:如何从古名中挖掘文旅IP?
当地文旅部门已启动“复活古名”计划: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 破釜塘遗址公园:还原隋炀帝行舟场景,配套“破釜沉舟”研学课程。
- 洪泽浦水街:复刻唐宋漕运码头,设“洪泽仓”沉浸式体验馆。
- 富陵古城VR: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西汉富陵县市井风貌。
延伸思考:洪泽的下一个名字会是什么?
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,洪泽区可能升级为**“洪泽湖市”**,或借鉴“千岛湖”模式改称**“大湖新区”**。但无论名称如何更迭,**“洪泽”二字承载的治水史诗与漕运记忆,早已成为江淮文化不可替代的符号**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