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曲起源于哪个朝代_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

新网编辑 14 0

昆曲到底诞生于什么时代?

它并非横空出世,而是元末明初(十四世纪中叶)在江苏昆山一带逐渐成形。当时民间流行的“昆山腔”吸收了海盐腔、余姚腔、弋阳腔的优点,又融入江南丝竹,经魏良辅等曲师十年磨一剑,才脱胎换骨为“水磨调”,也就是今日昆曲的雏形。

昆曲起源于哪个朝代_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为何独得“百戏之祖”桂冠?

1. 曲牌体系的开创者

昆曲把唐宋大曲、宋词、诸宫调等音乐遗产整合为南北曲牌联套,形成“引子—过曲—尾声”的固定结构,后世京剧、越剧、川剧无不沿用。

2. 行当与表演的模板

  • 生旦净末丑的细分,始于昆曲。
  • “四功五法”(唱念做打、手眼身法步)的训练程式,被整个戏曲界奉为教科书。

3. 文学与舞台的双重高峰

《牡丹亭》《长生殿》等剧本把诗词、典故、方言、民俗熔于一炉,既可供案头阅读,又能在场上搬演,这种“场上之曲”与“案头之书”并重的传统,后来成为评判戏曲是否成熟的标尺。


昆曲六百年经历了哪些生死劫?

明代:宫廷与民间的双向奔赴

嘉靖年间,昆山腔进入南京教坊;万历时期,家班林立,士大夫以能蓄昆曲班为雅。此时诞生“曲圣”魏良辅与“剧圣”汤显祖,昆曲迎来之一次黄金时代。

清代:花雅之争的惨败

乾隆五十五年,四大徽班进京,皮黄腔以通俗、火爆取胜,昆曲观众锐减。虽得宫廷扶持,却沦为“御用雅乐”,失去民间土壤。

民国:学者与艺人的自救

1921年,苏州“昆曲传习所”成立,培养“传字辈”艺人;张充和、俞平伯等学者组织曲社,为昆曲留下血脉。

昆曲起源于哪个朝代_昆曲为什么被称为百戏之祖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
现代:非遗之后的第二春

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”,国家启动“昆曲抢救工程”,北方昆曲剧院、上海昆剧团等相继复排经典,青春版《牡丹亭》走进大学校园,年轻观众回流。


昆曲的音乐到底“水磨”在哪里?

“水磨”二字,既指工序繁复,也指音色细腻。

  1. 过腔接字:一字多音,行腔如流水绕石,把汉语四声阴阳唱到毫厘不差。
  2. 赠板与撒音:在正板之外再加半拍,形成“慢上加慢”的缠绵效果。
  3. 曲笛定调:一支曲笛贯穿始终,伴奏乐器不过笛、管、笙、三弦、琵琶、月琴六件,却营造出“丝不如竹,竹不如肉”的层次。

昆曲的服饰与脸谱藏着什么密码?

服饰:明代衣冠的活化石

蟒、帔、靠、褶、衣五大类,**纹样、颜色、穿戴规制**全部沿袭明制:皇帝穿黄蟒、丞相穿红蟒、书生穿素褶,一眼可辨身份。

脸谱:极简中的极致

  • 净角勾“整脸”“三块瓦”,用色遵循“红忠白奸黑刚直”;
  • 丑角仅画“豆腐块”或“枣核眉”,却能在方寸之间勾出人物性格;
  • 生旦不勾脸,只靠勒头、贴片、点唇,突出“天然去雕饰”的典雅。

当代人如何入门昆曲?

自问:没时间、听不懂、怕枯燥怎么办?

自答:

  1. 先听“一戏一曲”:选《牡丹亭·游园》或《玉簪记·琴挑》,十分钟一段,感受水磨腔之美。
  2. 再读“白先勇导读”: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剧本前有导读,典故、曲意一目了然。
  3. 走进小剧场:苏州昆曲博物馆、上海思南公馆常有折子戏,票价百元以内,演员与观众近在咫尺,呼吸可闻。
  4. 加入高校曲社:北大、复旦、南大等高校曲社每周拍曲,免费教学,大学生占七成。

昆曲的未来会走向何方?

有人担心它只能活在博物馆,事实给出了另一种答案:

  • 跨界融合:王力宏《在梅边》采样《牡丹亭》,B站UP主用昆曲唱腔翻唱《神女劈观》,点击量破千万。
  • 科技赋能:故宫“沉浸式昆曲”用全息投影还原明代厅堂,观众置身戏中。
  • 国际传播: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连演十场《牡丹亭》,英文字幕同步,谢幕时掌声持续十分钟。

六百年昆曲,死过,活过,如今正在“慢火细熬”中再次回甘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