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至,既是二十四节气里白昼最短的一天,也是传统文化里“冬至大如年”的隆重节点。艺术教育从业者如何借势节气,把课程、品牌、亲子情感一次性“打包”升温?下面用自问自答的方式,拆解从活动创意到文案落地的全过程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为什么艺术教育一定要做冬至主题?
问:节气那么多,为什么偏偏选冬至?
答:因为冬至自带“团圆”“新生”“仪式感”三重情感buff,家长愿意花时间、孩子愿意动手,机构只需提供“舞台”。
冬至艺术教育活动的三大创意方向
1. 非遗手作:把“九九消寒图”做成立体装置
- 核心材料:宣纸、国画颜料、LED小灯串
- 课程融合:书法(写九个字)、绘画(描梅)、手工(折纸灯笼)
- 延伸玩法:每过一天点亮一盏灯,81天后形成完整光雕,家长朋友圈自动刷屏
2. 音乐戏剧:原创童话《饺子精灵的冬至夜》
- 剧本亮点:把“医圣张仲景发明娇耳汤”的传说改编成儿童音乐剧
- 角色分配:声乐班唱主题歌、舞蹈班演雪花、美术班做道具
- 互动彩蛋:演出结束请观众一起包饺子,台上台下同步“捏褶子”节奏
3. 光影摄影:拍一张“最长夜晚的家庭剪影”
- 技术门槛:手机+手电筒即可,适合4岁以上亲子
- 艺术知识点:负空间构图、冷暖色对比、故事性摆姿
- 作品用途:冲洗成明信片,冬至当晚寄给远方长辈,完成情感闭环
文案怎么写,家长看完立刻想报名?
标题公式:节气+痛点+结果
示例:
“冬至夜只有黑夜?带孩子来画一盏不会熄灭的‘九九灯’!”
“别让手机陪孩子过冬,90分钟戏剧体验让全家笑出眼泪”
正文结构:三段式“钩子—价值—行动”
- 钩子:用数据或场景抓眼球
“北京冬至下午4点就天黑,孩子在家第5次喊无聊?” - 价值:突出“学到什么+带走什么”
“今晚他不仅会背《邯郸冬至夜思家》,还能亲手做一盏古诗投影灯带回家。” - 行动:限时 *** ,制造稀缺
“本场只开12组家庭,剩余3个名额,扫码锁定冬至仪式感。”
朋友圈海报文案模板(可直接套用)
【主文案】
最长的夜,最暖的光。
12月21日,来童画社把冬至过成诗。
非遗导师+原创剧本+亲子手作,三小时沉浸式艺术夜。
【副文案】
转发此条集赞18个,现场免费加赠“手写福字”一幅。
执行细节:让活动零翻车
时间轴
- T-7天:公众号推文+社群预热,发“冬至冷知识”海报
- T-3天: *** 确认出席,提醒穿深色衣服(方便剪影拍摄)
- 活动当天:入口处挂“九九消寒图”签到板,孩子用指纹点梅
- 活动结束:现场打印照片+二维码,扫码可看花絮视频
风险预案
- 孩子怕冷?提前开暖气,准备姜茶和暖宝宝
- 家长不参与?设置“更佳搭档奖”,奖品是下次课程代金券
- 物料不够?按110%备货,剩余材料做成“盲盒福袋”二次传播
如何评估活动效果?
问:除了报名人数,还有更精细的数据吗?
答:关注“三率一值”: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- 到场率=签到人数/报名人数(目标≥90%)
- 互动率=朋友圈带定位图文数/到场家庭数(目标≥60%)
- 转化率=现场成交课时包数/到场家庭数(目标≥30%)
- 传播值=活动话题在本地亲子群的提及次数(用微信指数监测)
彩蛋:冬至艺术教育金句库(可直接引用)
- “黑夜不是结束,而是光的起点。”
- “孩子笔下的之一片雪花,比天气预报更准。”
- “当饺子遇见画笔,冬至就有了双重味道。”
把节气做成课程,把课程写成故事,把故事拍成照片——艺术教育的冬至,就该这么热气腾腾。

(图片来源 *** ,侵删)
评论列表